产品名称 | 产品类别 | 产品简介 | 市场价 | 价格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6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6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19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
¥22800.00 |
¥8500.00 |
相关报告:《2024-2030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聚碳酸酯(PC)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其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OROCO-),依据R基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和脂环族等类型。这种热塑性树脂以其卓越的强度和高度透明性而著称,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速最为迅猛的通用工程塑料。
随着聚碳酸酯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生产工艺也经历了多次变革。最初,人们采用了溶液光气法,然而,由于该工艺的经济性不佳且存在环保隐患,现已被淘汰。随后,界面缩聚光气化法、酯交换熔融缩聚法(酯交换法)相继出现,但在实践中人们又探索出了非光气酯交换熔融缩聚法。这一新工艺不仅避免了有毒光气的使用,还使得原料苯酚能够循环利用,且无需干燥和洗涤,真正实现了环保生产。因此,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被看作是未来聚碳酸酯生产工艺的重要发展方向。
图表:聚碳酸酯生产工艺路线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市场规模538.25亿元,2023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市场规模653.59亿元。2018-2023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市场规模如下:
图表:2018-2023年中国聚碳酸酯(PC)行业市场规模
数据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聚碳酸酯产业链涵盖了多个关键环节。上游主要由石油化工行业构成,涉及光气、DMC和双酚A等重要原料的供应。而在下游,聚碳酸酯的应用领域广泛,尤其在电子电器、汽车工业和建筑材料等行业有着显著的应用。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聚碳酸酯正迅速拓展其应用领域,向航空航天、光学元件、光电信息等高端领域进军,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图表:聚碳酸酯(PC)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1.国内产能迅猛增长,自给率有望迅速提升
虽然聚碳酸酯的需求在过去二十年里经历了显著的增长,然而,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增速的逐步放缓以及低端产业的逐步向外转移,预计未来聚碳酸酯的消费增速将趋于平缓,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水平。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国内聚碳酸酯的消费增速将与GDP增速保持相近。
2.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现象并存
在聚碳酸酯的某些细分应用领域,特别是传统的中低端大宗应用领域,例如板材以及常规改性和合金用聚碳酸酯树脂,可能会遭遇产能过剩的困境。然而,由于国内企业在产品品质、服务水平和认证体系等方面尚未建立起足够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出口市场上,我们更多地依赖于价格优势,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和价格敏感型市场进行竞争。这种现状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需求量大但利润率较低的中低端领域,国内产能明显过剩;而在需求量相对较小但利润率较高的中高端领域,国内产能则显得严重不足。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着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复杂局面。
3.一体化、规模化将铸就综合竞争优势
从全球视野来看,目前聚碳酸酯的生产线数量已突破百条大关,全球范围内单套聚碳酸酯装置的平均年产能大约为5.9万吨。而在我国大陆地区,这一数值已逼近8万吨/年,明显领先于国际水平。
展望至2025年,我国大陆地区的聚碳酸酯生产基地数量预计将达到约17个,每个基地的平均年产能将超过25万吨。更值得一提的是,届时将涌现出4至5个年产能突破50万吨的大型聚碳酸酯生产基地,这一规模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届时,无论是在单套装置的规模还是产能的集中度方面,我国都将显著超越国外装置和园区。这意味着我国在生产制造的先进性以及成本效益方面将具备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4.改性聚碳酸酯实现通用化,通用聚碳酸酯走向大宗化
随着聚碳酸酯的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其已逐渐展现出“大宗塑料品”的特性:通用型号众多、交易频繁、中低端产品加工技术日益成熟、性能逐渐统一并标准化、对专业技术的依赖度逐渐降低。
5.高端应用领域的差异化日益凸显
在聚碳酸酯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未来其产品间的差异化将更加明显。特别是在一些对性能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各类聚碳酸酯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具有高附加值,而且往往需要针对不同客户、行业和应用场景进行差异化、定制化开发。
6.价格导向从市场转向成本
随着国内聚碳酸酯产能的持续扩大,预计聚碳酸酯与双酚A之间的价格差异将长期稳定在3000至5000元/吨的区间内。这意味着聚碳酸酯的价格已逐渐从市场导向转变为成本导向。
7.再生聚碳酸酯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再生聚碳酸酯作为废弃聚碳酸酯循环利用的有效手段,其规模化应用对于降低碳排放和减少塑料污染具有显著作用。根据回收来源的不同,再生聚碳酸酯可分为消费前和消费后两大类。其中,消费前回收主要关注的是聚碳酸酯在加工环节中产生的废弃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组分单一、回收渠道集中且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因此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而消费后回收则是指聚碳酸酯制品经过终端用户使用后,因完成原定目的或无法继续使用而被回收的材料。尽管消费后回收的成分复杂、产业链较长、技术难度高,目前回收比例相对较低,但它却是未来聚碳酸酯回收的主要发展方向。
8.两种合成技术将长期共存并发展
目前,聚碳酸酯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于界面缩聚工艺和熔融酯交换缩聚工艺这两种技术。界面缩聚工艺作为长期以来的主流合成技术,其反应速度快、条件温和,且在产品质量和产品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虽然熔融缩聚工艺的商业化应用相对较晚,但这一工艺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不使用光气,因此地域限制相对较少,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预计这两种技术将在未来长期并行发展,共同推动聚碳酸酯行业的进步。
9.共聚聚碳酸酯产品国产化进程将加快
为了改变我国聚碳酸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发展高端共聚聚碳酸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高端共聚聚碳酸酯产品的工艺投资大、路线复杂、周期长,并受到原材料等因素的制约,开发难度较高。但基于均聚聚碳酸酯的国产化基础,国内已有众多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到共聚聚碳酸酯的聚合工艺研发中。目前,硅氧烷共聚聚碳酸酯和支化聚碳酸酯等部分产品已成功实现国产化,展现了我国在聚碳酸酯领域的技术进步。
10.标准建设将引领聚碳酸酯行业健康发展
在2017年之前,国内关于聚碳酸酯的相关标准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命名原则、性能要求以及测定指标等方面。然而,自2017年起,国内聚碳酸酯相关标准开始大规模出台。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发布通常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可以推断,从2015年开始,国内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聚碳酸酯的标准建设。这与2015年内资聚碳酸酯工厂投产的时间点相吻合,表明标准建设已成为推动聚碳酸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更多标准的出台和完善,将有望引领聚碳酸酯行业走向更加规范、高效的发展道路。
图表:聚碳酸酯(PC)行业机会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1、国内产能迎来迅猛增长,自给率预期迅速攀升
近年来,随着科思创、帝人、三菱等外资巨头以及浙铁大风、鲁西化工、万华化学等国内企业的产能在国内市场的逐步释放,我国聚碳酸酯(PC)的供应能力实现了显著增强。展望未来,预计国内PC的自给率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大幅提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2、共聚PC产品国产化进程将加速推进
目前,我国在共聚PC产品方面主要依赖进口,市场缺口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PC产业正积极寻求突破,致力于发展高端共聚PC产品。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投身于共聚PC的聚合工艺研发工作,如硅氧烷共聚PC和支化PC等部分产品已初步实现国产化。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不断扩大,预计将有更多具备优异性能的共聚PC产品逐步实现国产化。
图表:聚碳酸酯(PC)行业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瞻产业研究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