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描述内容
输入关键词搜索海量报告...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
交通运输
金融服务
物流运输
食品饮料
能源环保
家电IT
零售快消
矿产冶金
医疗健康
五金仪表
其它
化工新材
机械制造
互联网+
文体产业
服务行业
地产建筑
轻工服装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 收藏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交付方式】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Email电子版

【订购电话】13590156548

【报告格式】电子版(PDF)

【QQ 咨询】1977505100

12800.00
¥12800.00
¥6500.00-6800.00
¥6435.00-6732.00
¥6370.00-6664.00
¥6175.00-6460.00
重量:0.000KG
数量:
(库存300)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描述

【交付方式】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Email电子版

【订购电话】13590156548

【报告格式】电子版(PDF)

【QQ 咨询】1977505100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定义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园区,主要依靠科技和经济实力,吸收国外先进科技、资金、管理手段以及经验,通过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吸引高新企业入驻,来达到软硬环境的局部升级,最大程度地把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分类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分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生态环保产业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园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集科研、开发、生产、孵化、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提供有利条件。产业园区以产业发展为主导,涵盖多个产业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吸引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生态环保产业园以生态环保产业为主导,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此外,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分为沿海产业园区和内陆产业园区等。沿海产业园区位于沿海地区,利用其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外资和企业入驻。内陆产业园区位于内陆地区,利用其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企业投资和发展。

图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分类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自1988年起,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处于起步阶段。当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高技术企业入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接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发展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武汉东湖高新区,这是中国的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之后,国家高新区的数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总数达到53个。在此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然后,从2001年到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加速发展。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被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序列。到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总数达到84个。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目标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最后,自2011年至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开始转型升级。2011年,上海紫竹、江阴、临沂、益阳、自贡等5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总数达到173个。这一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是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上中下游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上中下游主要指的是园区内不同类型企业的上下游关系。上游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研发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这些机构负责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支持,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驱动力。中游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这些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制造和销售,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下游主要是指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机构,包括科技服务业、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这些机构负责将高新技术产品推广到市场,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服务,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支撑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经营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经营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首先,政策扶持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经营和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政府还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其次,经济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然而,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也可能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第三,社会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技术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供需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供需情况复杂且多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在供给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由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孵化器和中介机构等组成。这些机构提供高新技术研发、产品孵化和产业化等服务,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供给能力逐渐增强。在需求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技术、人才、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此外,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也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竞争格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竞争激烈。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存在着竞争。一些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同时,一些中小企业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成为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规模

 

根据其他数据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规模也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市场规模较大,且在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方面。未来,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优势和劣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效应强、政策支持力度大和资源共享平台广等优势。这些园区通常拥有先进的科研机构和人才,能够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园区内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能够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和协同发展,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园区内通常拥有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企业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共享资源,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然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存在一些劣势。首先,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否则将难以保持竞争力。其次,资金投入高,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研发和创新,同时还需要面对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此外,人才需求高,企业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科技研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对人才的需求较高。最后,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速,需要企业具备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对的能力。

图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优势和劣势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相关政策

 

从下述政策法案相关内容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案来支持其发展。这些政策法案涉及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土地使用等多个方面,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这些政策法案也体现了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战略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以及对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和支持。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发展前景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其发展趋势和前景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国际化合作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借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将借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优势,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加强国际化合作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合作,推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在创新生态系统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注重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创业平台等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创新创业的生态化发展。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与城市发展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产城融合、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升级和转型。



第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关概述

1.1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1.1.1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

1.1.2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1.1.3 高新技术产业的判断标准和类型

1.2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定义特征

1.2.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定义

1.2.2 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实质内涵

1.2.3 高新技术开发区特点及功能

1.2.4 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价值

1.3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

1.3.1 国外高新技术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1.3.2 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1.3.3 国内高新园区产业迭代发展历程

1.3.4 高新技术园区产业迭代与空间演变

第二章 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分析

2.1 世界成功高新科技园的发展特点

2.1.1 区位优势

2.1.2 创新机制

2.1.3 人力资源

2.2 世界一流高新科技园开发建设分析

2.2.1 成功科技园区建设原因

2.2.2 成功科技园区建设标准

2.2.3 开发模式分析

2.2.4 开发流程分析

2.3 世界高新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

2.3.1 管理模式主要类型分析

2.3.2 管理模式发展特点分析

2.4 世界高新科技园区运营分析

2.4.1 土地开发机制

2.4.2 招商机制

2.4.3 发展路径

2.4.4 园区运营模式

2.5 世界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经验

2.5.1 美国硅谷

2.5.2 英国剑桥科技园

2.5.3 日本筑波科学城

2.5.4 韩国大德科技园

2.5.5 发展经验启示

第三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环境分析

3.1 经济环境

3.1.1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3.1.2 国内宏观经济概况

3.1.3 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

3.1.4 国内宏观经济展望

3.1.5 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

3.2 金融环境

3.2.1 国内高技术产业投资现状

3.2.2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2.3 高新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策略

3.3 产业环境

3.3.1 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状况

3.3.2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

3.3.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

3.3.4 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分析

3.3.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

3.3.6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议

3.4 用地环境

3.4.1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分析

3.4.2 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

3.4.3 高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状况

第四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分析

4.1 中国国家高新区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1.1 孵化功能

4.1.2 集聚功能

4.1.3 扩散功能

4.1.4 示范功能

4.2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行状况

4.2.1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脉络

4.2.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性发展

4.2.3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定

4.2.4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排名情况

4.2.5 国家高新区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4.2.6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案例

4.3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状况

4.3.1 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

4.3.2 国家高新区创新环境分析

4.3.3 国家高新区人才分布特征

4.3.4 国家高新区科研投入情况

4.3.5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问题

4.3.6 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建议

4.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布局分析

4.4.1 高新技术产业类型

4.4.2 高新区布局的类型

4.4.3 高新区布局的原则

4.4.4 高新区布局影响因素

4.4.5 高新区布局存在的问题

4.4.6 优化高新区布局的建议

4.5 中国区块链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4.5.1 区块链产业园支持政策

4.5.2 区块链产业园分布格局

4.5.3 区块链产业园新增情况

4.5.4 区块链产业园省级规划

4.5.5 区块链产业园发展挑战

4.5.6 区块链产业园发展建议

4.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转型发展分析

4.6.1 高新区转型发展内涵与态势

4.6.2 高新区转型发展内在机理

4.6.3 高新区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

4.6.4 高新区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4.6.5 高新区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4.7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临的问题

4.7.1 产业趋同较为明显

4.7.2 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视不够

4.7.3 园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

4.7.4 对园区发展的认识不够

4.8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建议

4.8.1 制定园区发展规划

4.8.2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4.8.3 发展生产性高端服务业

4.8.4 提升园区服务支撑能力

4.8.5 提升管委会服务水平

4.8.6 找准高新区发展着力点

4.9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趋势分析

4.9.1 新业态

4.9.2 新空间

4.9.3 新组织

4.9.4 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第五章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状况

5.1 京津冀地区

5.1.1 京津冀高新区发展背景

5.1.2 北京市高新区发展概况

5.1.3 天津市高新区发展概况

5.1.4 河北省高新区发展概况

5.2 辽宁省

5.2.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5.2.2 高新技术区发展情况

5.2.3 高新区企业经营状况

5.2.4 高新区发展问题

5.2.5 高新区发展规划

5.3 广东省

5.3.1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5.3.2 高新技术发展水平

5.3.3 国家级高新区建设

5.3.4 高新企业认定补贴

5.4 浙江省

5.4.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5.4.2 高新技术园区建设

5.4.3 百强高新技术企业

5.4.4 高新产品贸易情况

5.4.5 高新区发展目标

5.5 江苏省

5.5.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5.5.2 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情况

5.5.3 高新区企业运行状况

5.5.4 区域创新指数分析

5.5.5 高新区转型困境

5.5.6 高新区转型建议

5.6 湖北省

5.6.1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5.6.2 高新区发展状况

5.6.3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5.6.4 高新产业创新集群

5.7 安徽省

5.7.1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5.7.2 高新区发展现状

5.7.3 专利发展状况分析

5.7.4 百强高新技术企业

5.7.5 高新区典型案例

5.8 湖南省

5.8.1 高新技术产业现状

5.8.2 高新区建设情况

5.8.3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8.4 高新区竞争力分析

5.9 其他地区

5.9.1 福建省

5.9.2 四川省

5.9.3 山东省

5.9.4 山西省

5.9.5 重庆市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6.1 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6.1.1 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

6.1.2 产业园区规划的概念

6.1.3 产业园区新的规划理念

6.1.4 产业园区的规划要领

6.1.5 产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6.1.6 产业园区的管理方法

6.2 影响中外科技园区规划主要理论

6.2.1 技术创新理论

6.2.2 增长极理论与创新扩散理论

6.2.3 空间扩散理论

6.2.4 苗床理论

6.2.5 三元参与理论和五元驱动理论

6.3 高新科技园区规划原则

6.3.1 城市定位

6.3.2 项目发展评估

6.3.3 创新环境的创造

6.3.4 区域规划、空间发展模式选择

6.3.5 可持续发展战略

6.4 现代科技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

6.4.1 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研究现状

6.4.2 国内外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现状

6.4.3 科技园区规划发展的必要性

6.4.4 现代科技园区规划基本理念

6.5 中国高新园区升级的规划思路分析

6.5.1 主题特色型

6.5.2 综合城区型

6.5.3 升级规划启示

6.6 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6.6.1 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意义

6.6.2 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目的

6.6.3 产业园公共绿地景观特征

6.6.4 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分析

7.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模式

7.1.1 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分析

7.1.2 产业园区招商运营模式

7.1.3 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创新

7.1.4 高新技术产业园人才管理

7.1.5 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措施

7.2 中国高新区开发建设模式分析

7.2.1 高新区主要发展模式

7.2.2 高新区开发模式分析

7.3 中国高新区投融资模式分析

7.3.1 初级投融资模式

7.3.2 发展投融资模式

7.3.3 创新投融资模式

7.3.4 高新区建设融资建议

7.4 中国高新区应用PPP融资模式

7.4.1 PPP融资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7.4.2 PPP融资模式的优点及意义

7.4.3 园区PPP项目运行状况

7.4.4 园区PPP项目盈利模式

7.4.5 园区PPP项目面临风险

7.4.6 园区PPP项目发展建议

7.4.7 高新区推行PPP融资模式的建议

7.4.8 高新区PPP模式应用案例

7.5 中国高新区招商模式分析

7.5.1 高新区招商模式比较

7.5.2 高新区招商模式选择

7.6 高新科技园区运营服务模式分析

7.6.1 创新孵化新模式

7.6.2 专业的投融资服务平台

7.6.3 全面的人才服务平台

7.6.4 完善的后勤服务平台

7.7 中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分析

7.7.1 高新区管理模式分析

7.7.2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问题

7.7.3 国外高新区管理模式经验

7.7.4 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7.7.5 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路径

7.8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运营环境构建

7.8.1 高新科技园区的外部环境建设

7.8.2 高新科技园区的内部建设分析

7.9 中国高新区企业集群整合研究

7.9.1 整合背景分析

7.9.2 整合关键要素

7.9.3 整合对策分析

7.9.4 整合案例分析

第八章 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8.1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综合分析

8.1.1 高新科技园发展历程

8.1.2 高新科技园区的类型

8.1.3 高新技术园区发展优势

8.1.4 高新科技园发展政策

8.1.5 园区发展问题及对策

8.2 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比较研究综述

8.2.1 目标和功能比较

8.2.2 体制和政府作用比较

8.2.3 发展模式比较

8.2.4 区位选择比较

8.2.5 规划建设比较

8.2.6 主要结论与建议

8.3 国内外主要高新科技园区比较分析

8.3.1 产业结构

8.3.2 人才政策

8.3.3 风险投资

8.3.4 中介组织

8.3.5 政府支持

8.4 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借鉴

8.4.1 加快风险投资发展

8.4.2 发挥政府采购作用

8.4.3 完善产学研体系

8.4.4 注重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8.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经验

8.5.1 农高区基本内涵

8.5.2 农高区发展特征

8.5.3 农高区发展情况

8.5.4 农高区发展动态

8.5.5 农高区发展建议

8.5.6 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经验

8.6 中国高新区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

8.6.1 提升集群效率

8.6.2 差异化发展

8.6.3 加强自主创新

第九章 国际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园案例分析

9.1 美国硅谷高科技园区

9.1.1 园区概况

9.1.2 发展历史

9.1.3 资源优势

9.1.4 发展特色

9.1.5 运行机制

9.1.6 经验借鉴

9.2 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

9.2.1 发展概况

9.2.2 园区特色

9.2.3 管理模式

9.2.4 经验借鉴

9.3 英国剑桥科技园

9.3.1 园区概况

9.3.2 运营管理

9.3.3 园区成功因素

9.3.4 政府支持情况

9.3.5 发展经验借鉴

9.4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

9.4.1 园区概况

9.4.2 资源禀赋

9.4.3 产业集群发展

9.4.4 园内企业状况

9.4.5 发展机制保障

9.4.6 经验借鉴

9.5 德国海德堡科技园

9.5.1 建设规模

9.5.2 投资主体

9.5.3 园区发展特点

9.5.4 园区国际合作

9.5.5 经验借鉴

9.6 日本筑波科学城

9.6.1 园区概况

9.6.2 发展特色

9.6.3 基础设施

9.6.4 再创发展

9.6.5 经验借鉴

9.7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科技园

9.7.1 园区概况

9.7.2 发展特色

9.7.3 运行环境

9.7.4 投融资模式

9.7.5 经验借鉴

9.8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9.8.1 园区概况

9.8.2 规划建设

9.8.3 发展特点

9.8.4 运行状况

9.8.5 政策支持

9.8.6 经验借鉴

9.9 其它典型园区介绍

9.9.1 政府主导型园区

9.9.2 大学主导型园区

9.9.3 基斯塔科技园Kista

第十章 国内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析

10.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0.1.1 园区基本介绍

10.1.2 园区经济作用

10.1.3 配套政策动态

10.1.4 经营状况分析

10.1.5 园区发展成果

10.1.6 重点任务部署

10.1.7 园区发展规划

10.2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2.1 高新区基本介绍

10.2.2 园区经济运行状况

10.2.3 高新产业项目发展

10.2.4 园区信用融资方案

10.2.5 硬科技创新示范区

10.3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3.1 园区基本介绍

10.3.2 主导产业情况

10.3.3 园区发展成果

10.3.4 企业培育情况

10.3.5 相关支持政策

10.3.6 园区发展规划

10.4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4.1 园区基本介绍

10.4.2 园区发展历程

10.4.3 园区主导产业

10.4.4 创新指数分析

10.4.5 园区行动计划

10.5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5.1 园区基本介绍

10.5.2 园区发展优势

10.5.3 经济运行情况

10.5.4 专利获奖状况

10.5.5 国际化指数发布

10.5.6 高新区发展规划

10.6 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6.1 园区基本介绍

10.6.2 发展优势分析

10.6.3 企业培育情况

10.6.4 科技发展动态

10.6.5 园区发展规划

10.7 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7.1 园区基本介绍

10.7.2 园区运行情况

10.7.3 园区合作进展

10.7.4 园区项目动态

10.7.5 园区投资领域

10.8 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8.1 园区基本介绍

10.8.2 经济运行状况

10.8.3 产业发展情况

10.8.4 创新发展情况

10.8.5 “科创中国”试点

10.9 广东清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9.1 园区基本介绍

10.9.2 园区运行情况

10.9.3 园区项目动态

10.9.4 园区发展规划

10.10 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介绍

10.10.1 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10.2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10.10.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10.4 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10.5 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10.6 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一章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政策解析

11.1 世界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

11.1.1 立法支持

11.1.2 财政支持

11.1.3 税收优惠

11.1.4 信贷优惠

11.1.5 风险投资政策

11.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11.2.1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11.2.2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缺陷

11.2.3 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建议

11.3 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11.3.1 行动背景

11.3.2 基本原则

11.3.3 主要目标

11.3.4 重点任务

11.3.5 保障措施

11.4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法规

11.4.1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11.4.2 关于促进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11.4.3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1.4.4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解读

11.5 地区层面相关政策法规

11.5.1 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

11.5.2 关于提升甘肃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若干措施

11.5.3 兰州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

11.5.4 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1.5.5 福建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11.5.6 陕西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11.5.7 重庆市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部分客户
下载订购协议


报告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研究过程综合考虑行业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历史数据、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


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供给端、需求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需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