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描述内容
输入关键词搜索海量报告...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
交通运输
金融服务
物流运输
食品饮料
能源环保
家电IT
零售快消
矿产冶金
医疗健康
五金仪表
其它
化工新材
机械制造
互联网+
文体产业
服务行业
地产建筑
轻工服装
2024-2029年中国双碳产业园(零碳园区)规划建设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收藏

2024-2029年中国双碳产业园(零碳园区)规划建设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
【交付时间】   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服务热线】   1359-015-6548

【英文价格】   USD  8000

12800.00
¥12800.00
¥8500.00-8800.00
¥8415.00-8712.00
¥8330.00-8624.00
¥8075.00-8360.00
重量:0.00KG
数量:
(库存899991)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描述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
【交付时间】   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服务热线】   1359-015-6548

【英文价格】   USD  8000


双碳产业园定义

 

双碳产业园是指在国家总体战略部署下,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以“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为目标,在产业园区内实现碳排放的峰值和碳中和。产业园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地,在“双碳”背景下,低碳发展是产业园区的必由之路。

 

双碳产业园分类

 

双碳产业园是一种新型的园区发展模式,它将“双碳”理念贯穿于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和服务全过程中。借助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园区构建起双碳应用体系,以推动从低碳、近零碳到零碳的渐进式转变,最终实现净零排放。根据园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双碳产业园可以分为低碳园区、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三大类。这些园区在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融入低碳理念,通过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实现园区内部的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在此基础上,近零碳园区和零碳园区采用更先进的低碳技术、设备和工艺,结合碳汇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或实现“碳中和”。除了基于发展阶段的分类,双碳产业园还可以根据特点和发展模式分为循环经济工业园、生态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和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等类型。虽然这些园区在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它们都致力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双碳产业园发展历程

 

双碳产业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初,当时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问题逐渐受到关注,中国政府也开始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建立双碳产业园,以推动当地的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最初的双碳产业园主要是基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这些产业园注重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推广低碳技术和管理模式,降低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双碳产业园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包括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产业园、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园、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产业园等。这些产业园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双碳产业园的发展逐渐加速,成为中国推动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双碳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包括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关注双碳产业园的发展机遇,积极投资布局,推动园区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整合,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双碳产业园上中下游

 

双碳产业园的上中下游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上游主要涉及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也包括可再生能源的供应。例如,某些双碳产业园可能包含太阳能或风能发电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供应。在中游,双碳产业园可能涉及能源储存和智能微电网的建设。智能微电网是一个独立的小型电力系统,可以独立于主电网运行,为特定区域提供电力。此外,中游还可能包括能源效率的提高和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下游则主要是双碳产业园的应用环节,例如企业或居民的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或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等。此外,还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等。双碳产业园上中下游的划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具体涉及的领域和环节会根据产业园的定位、发展目标和地域特点有所不同。

 

 

双碳产业园供需情况

 

双碳产业园的供需情况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首先,政策环境对双碳产业园的供需起着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财政支持和相关法律法规都直接影响到产业园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其次,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双碳产业园供需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对环保和低碳经济的关注度提升,市场需求逐步增加,为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技术创新是推动双碳产业园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能提升产业园的供应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最后,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也是影响双碳产业园供需的重要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园的发展。因此,双碳产业园的供需情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双碳产业园经营情况

 

双碳产业园的经营情况因地区和产业政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些地区可能在双碳产业园的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另一些地区可能还在起步阶段。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地区,双碳产业园可能已经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建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为入驻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这些产业园可能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在起步阶段的地区,双碳产业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吸引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建设,提高入驻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双碳产业园优势和劣势

 

双碳产业园的优势和劣势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政策支持为双碳产业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国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绿色金融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旨在吸引企业入驻并推动产业的发展。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低碳经济和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趋势,为双碳产业园所涉及的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双碳产业园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园区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推动产业技术的升级和进步,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双碳产业园内的企业涵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和协同发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然而,双碳产业园也存在一些劣势。首先,建设和运营所需的资金投入巨大,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导致投资成本较高。其次,由于所涉及的产业技术难度较大,需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技术,同时研发周期较长且风险较大。此外,随着双碳产业园的增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获得竞争优势。最后,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双碳产业园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来解决这一问题。

 

 

双碳产业园相关政策

 

从以下政策法案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双碳产业园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推动双碳产业园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双碳产业园的投资和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时间政策内容
2021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碳达峰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达峰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2021年《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气候投融资的发展。该指导意见提出了气候投融资的定义、原则和目标,并提出了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2019年《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旨在明确绿色产业的范围和标准。该目录将绿色产业划分为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七大领域,并明确了每个领域的具体范围和标准。


 

双碳产业园发展障碍

 

双碳产业园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首先,为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目标,需要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尤其在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以及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领域。然而,当前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尚显不足,亟需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其次,双碳目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涵盖新能源项目、节能项目以及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然而,这些项目的投资成本普遍较高,如何降低成本并提高经济效益是当前面临的难题。再者,虽然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双碳产业园发展的政策,但其执行力度和效果尚未达到预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此外,双碳产业园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碳排放核算和碳减排标准不一,急需统一和规范。最后,双碳产业园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新能源技术、碳减排技术以及环保工程等领域的人才。然而,当前这些领域的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刻不容缓。

 


——综述篇——

第1章:双碳产业园建设综述及数据来源说明

1.1 双碳产业园建设界定

1.1.1 产业园区的界定

1、产业园区的定义

2、产业园区的分类

1.1.2 双碳产业园定义内涵

1、双碳产业园的定义

2、双碳产业园的内涵

1.1.3 双碳产业园专业术语

1.1.4 双碳产业园建设必要性

1.2 双碳产业园产业画像

1.3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1.3.1 本报告研究范围界定

1.3.2 本报告权威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及统计标准

——现状篇——

第2章:双碳产业园建设政策及标准解读

2.1 双碳产业园建设市场监管

2.1.1 监管体系

2.1.2 主管部门

2.1.3 自律组织

2.2 双碳产业园建设法规标准

2.2.1 产业园区建设标准

1、标准体系建设

2、现行标准汇总

(1)现行国家标准

(2)现行行业标准

(3)现行地方标准

(4)现行团体标准

(5)现行企业标准

3、重点标准解读

2.2.2 双碳产业园建设标准

2.2.3 碳核查方法和标准

1、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

2、其他碳核查方法和标准汇总

2.3 国家层面发展政策汇总及解读

2.4 国家层面发展规划汇总及解读

2.5 国家重点规划/政策的影响分析

2.6 地方层面双碳产业园政策热力图

2.7 地方层面双碳产业园政策规划汇总

2.8 地方层面双碳产业园发展目标解读

第3章:双碳产业园建设现状与试点推进

3.1 中国产业园区演进历程

3.1.1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

3.1.2 产业园区生态系统演变

1、生态系统的发端:聚核

2、生态系统的形成:聚链

3、生态系统的完善:聚网

3.1.3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演变

3.2 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3.2.1 产业园区数量规模

3.2.2 产业园区投资规模

3.2.3 产业园区开发面积

3.2.4 园区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利用程度

2、土地利用强度

3、土地利用潜力

4、工业用地占比和效益

3.2.5 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3.2.6 中国园区百强名单

3.2.7 百强园区区域分布

3.2.8 百强园区类型分布

3.3 中国产业园区经营效益

3.3.1 高新区经营效益分析

3.3.2 经开区经营效益分析

3.3.3 园区开发企业经营效益

3.4 中国双碳产园区发展历程

3.5 中国产业园区碳排放现状

3.5.1 产业园区碳排放来源

3.5.2 产业园区碳排放现状

3.6 中国零碳园区试点推进情况

3.7 双碳产业园建设市场主体

3.7.1 中国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分析

1、政府主导开发模式

2、企业主导开发模式

3、政企合作开发模式

4、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发展趋势

3.7.2 中国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分析

1、政府运营模式

2、投资运营模式

3、服务运营模式

4、土地盈利模式

5、产业运营模式

3.7.3 双碳产业园市场主体类型

3.8 双碳产业园建设招投标情况

3.8.1 双碳产业园建设招投标统计

3.8.2 双碳产业园建设招投标分析

3.9 中国双碳产业园建设市场容量

3.10 双碳产业园建设面临的挑战

3.10.1 低碳转型与企业发展

3.10.2 低碳转型与运维管理

3.10.3 低碳转型与项目融资

第4章:双碳产业园建设路径及解决方案

4.1 双碳产业园发展思路

4.1.1 双碳园区整体发展思路

4.1.2 存量园区零碳创建路径

4.1.3 新建园区零碳创建路径

4.2 双碳产业园发展路径

4.2.1 园区零碳规划

4.2.2 园区基础建设

4.2.3 园区数据摸底

4.2.4 情景预测优化

4.2.5 园区零碳运营

4.3 全生命周期园区零碳化

4.3.1 规划设计阶段

4.3.2 投资建设阶段

4.3.3 运营迭代阶段

4.4 双碳产业园总体系统架构

4.4.1 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4.4.2 双碳产业园系统构成

4.5 零碳基础设施及碳排放监测

4.5.1 零碳基础设施系统——环保设施

4.5.2 零碳基础设施系统——供排水设施

4.5.3 零碳基础设施系统——照明设施

4.5.4 零碳基础设施系统——新型基础设施

4.5.5 零碳新型基础设施设备——算力基础

4.5.6 零碳新型基础设施设备——网络基础

4.5.7 零碳新型基础设施设备——数据中心

4.5.8 零碳新型基础设施设备——智能终端

4.5.9 碳排放监测——能源计量数字化是实现碳排放核查的数据基础

4.6 双碳产业园可信数字基础设施

4.6.1 双碳产业园数字支撑体系

4.6.2 园区云基础平台

4.6.3 园区物联网平台

4.6.4 园区人工智能平台

4.6.5 园区数据中台

4.6.4 园区区块链平台

4.7 零碳能源系统及园区能源转型

4.7.1 园区能源转型路径:电气化及清洁能源利用

4.7.2 零碳园区技术体系

4.7.3 零碳能源系统、零碳建筑系统及零碳生产系统

4.7.4 零碳新能源技术

4.7.5 零碳储能技术

4.7.6 能源互联网技术

4.7.7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4.8 能源综合管控及碳资产管理

4.8.1 园区综合能源管理系统

4.8.2 双碳产业园管理平台架构

4.8.3 园区能耗双控监管

4.8.4 园区双碳监管服务

4.8.5 园区碳资产管理能力

4.8.6 园区碳足迹跟踪

4.8.7 园区碳排放共享服务能力

4.9 绿色产服及园区数字化转型

4.9.1 园区绿色产业服务体系

4.9.2 园区企业能源综合服务

4.9.3 园区低碳交通

4.9.4 企业双碳咨询认证服务

4.9.5 企业绿色资产交易服务

4.9.6 双碳园区金融服务

4.9.7 双碳园区科创服务

4.9.8 园区数字化转型

1、产业园区数字化内容

2、产业园区数字化价值

3、产业园区数字化现状

第5章:各类型园区的双碳建设路径/方案

5.1 不同类型园区建设运营现状

5.2 不同类型园区碳排放特点

5.3 双碳工业园区建设路径及解决方案

5.3.1 工业园区建设运营现状

5.3.2 工业园区特点及碳排放

5.3.3 双碳工业园的概念/内涵

5.3.4 双碳工业园投资建设情况

5.3.5 双碳工业园建设路径/方案

5.3.6 双碳工业园建设规划

5.4 双碳物流园区建设

5.4.1 物流园区建设运营现状

5.4.2 物流园区特点及碳排放

5.4.3 双碳物流园的概念/内涵

5.4.4 双碳物流园投资建设情况

5.4.5 双碳物流园建设路径/方案

5.4.6 双碳物流园建设规划

5.5 双碳产城综合体

5.5.1 产城综合体建设运营现状

5.5.2 产城综合体特点及碳排放

5.5.3 双碳产城综合体的概念/内涵

5.5.4 双碳产城综合体投资建设情况

5.5.4 双碳产城综合体建设路径/方案

5.5.5 双碳产城综合体建设规划

5.6 双碳商务办公园

5.6.1 商务办公园区建设运营现状

5.6.2 商务办公园区特点及碳排放

5.6.3 双碳商务办公园区的概念/内涵

5.6.4 双碳商务办公园区投资建设情况

5.6.4 双碳商务办公园区建设路径/方案

5.6.5 双碳商务办公园区建设规划

5.7 双碳旅游度假区

5.7.1 旅游度假区建设运营现状

5.7.2 旅游度假区特点及碳排放

5.7.3 双碳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内涵

5.7.4 双碳旅游度假区投资建设情况

5.7.4 双碳旅游度假区建设路径/方案

5.7.5 双碳旅游度假区建设规划

第6章:中国双碳产业园分省市建设现状

6.1 中国31省市产业集群状况

6.1.1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概述

6.1.2 中国产业集群建设情况

6.2 中国园区数量分省市分布

6.2.1 国家级高新区区域发展格局

6.2.2 国家级经开区区域发展格局

6.3 双碳产业园建设区域发展格局

6.4 重点区域发展:广东省

6.4.1 广东省园区数量及类型

6.4.2 广东省双碳园区试点推进

6.4.3 广东省双碳产业园区名单

6.4.4 广东省双碳产业园发展规划

6.5 重点区域发展:上海市

6.5.1 上海市园区数量及类型

6.5.2 上海市双碳园区试点推进

6.5.3 上海市双碳产业园区名单

6.5.4 上海市双碳产业园发展规划

6.6 重点区域发展:浙江省

6.6.1 浙江省园区数量及类型

6.6.2 浙江省双碳园区试点推进

6.6.3 浙江省双碳产业园区名单

6.6.4 浙江省双碳产业园发展规划

6.7 重点区域发展:江苏省

6.7.1 江苏省园区数量及类型

6.7.2 江苏省双碳园区试点推进

6.7.3 江苏省双碳产业园区名单

6.7.4 江苏省双碳产业园发展规划

第7章:国内外双碳产业园建设案例分析

7.1 双碳产业园建设的国外案例

7.1.1 德国柏林欧瑞府能源科技园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1.2 瑞典哈马比社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1.3 德国汉堡港口新城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1.4 日本藤泽生态城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1.5 英国伦敦贝丁顿零碳社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2 双碳产业园建设的国内案例

7.2.1 北京金风科技亦庄智慧园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2.2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2.3 山东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产业园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2.4 上海中国花博会园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7.2.5 江苏大丰“碳中和”工业园区

1、园区基本信息

2、园区运营现状

3、园区双碳设计

4、园区双碳认证

第8章: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供应商案例解析

8.1 全球及中国双碳产业园企业梳理与对比

8.2 中国双碳产业园企业案例分析(不分先后,可指定)

8.2.1 北京慧碳众和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2 新华三集团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3 重庆上立碳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4 湖南慧明谦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5 珠海科创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6 零碳产业运营中心(深圳)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7 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8 金麒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9 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8.2.10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1、企业基本信息

(1)发展历程

(2)基本信息

(3)经营范围及主营业务

2、企业经营情况

3、企业资质能力

4、双碳产业园解决方案

5、双碳产业园服务领域

6、双碳产业园项目案例

7、企业业务布局战略&优劣势

——展望篇——

第9章:中国双碳产业园建设政策环境洞察&发展潜力

9.1 双碳产业园建设PEST分析图

9.2 双碳产业园建设SWOT分析

9.3 双碳产业园建设发展潜力评估

9.4 双碳产业园建设未来关键增长点

9.5 双碳产业园建设发展前景预测(未来5年预测)

9.6 双碳产业园建设发展趋势洞悉

第10章:中国双碳产业园建设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

10.1 双碳产业园建设投资风险预警

10.1.1 风险预警

1、周期性风险

2、成长性风险

3、产业关联度风险

4、市场集中度风险

5、行业壁垒风险

6、宏观政策风险

10.1.2 风险应对

10.2 双碳产业园建设投资机会分析

10.2.1 双碳产业园产业链薄弱环节投资机会

10.2.2 双碳产业园建设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10.2.3 双碳产业园建设区域市场投资机会

10.2.4 双碳产业园产业空白点投资机会

10.3 双碳产业园建设投资价值评估

10.4 双碳产业园建设投资策略建议

10.5 双碳产业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建议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部分客户
下载订购协议


报告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研究过程综合考虑行业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历史数据、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


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供给端、需求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需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