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描述内容
输入关键词搜索海量报告...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
交通运输
金融服务
物流运输
食品饮料
能源环保
家电IT
零售快消
矿产冶金
医疗健康
五金仪表
其它
化工新材
机械制造
互联网+
文体产业
服务行业
地产建筑
轻工服装
2024-2030年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安全评估与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
❤ 收藏

2024-2030年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安全评估与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报告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
【交付时间】   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服务热线】   1359-015-6548

【英文价格】   USD  8000

12800.00
¥12800.00
¥6500.00-6800.00
¥6435.00-6732.00
¥6370.00-6664.00
¥6175.00-6460.00
重量:0.00KG
数量:
(库存899991)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描述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
【交付时间】   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服务热线】   1359-015-6548

【英文价格】   USD  8000




储能产业定义

 

储能产业是指将能量通过不同的介质或方式储存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释放的产业。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技术,包括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等。物理储能包括水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抽水蓄能等。化学储能则主要是通过电池的方式,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在需要时再通过反向反应将化学能释放出来。电磁储能则包括超级电容器储能和脉冲储能等。

 

储能产业分类

 

储能产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根据能量储存形式,储能产业可以分为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热储能、电气储能、电化学储能等。其中,新型储能主要包括锂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超导储能、氢储能等。根据应用领域,储能产业可以分为电力、交通、工业、商业和居民等领域。根据规模大小,储能产业可以分为大型储能项目和小型储能项目。根据地理位置,储能产业可以分为城市、乡村、山区、沿海等不同地区。此外,从产业链角度看,储能产业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制造和生产,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中游主要是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产品的制造和生产;下游则主要是应用领域,如电力、交通、工业、商业和居民等。

 

 

储能产业发展历程

 

储能产业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初始阶段,随着燃料电池、电化学储能和超级电容器等技术的出现,开始被应用于应急备用电源和电动车辆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涉及电网稳定性、电动汽车等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政策支持加大、市场机制理顺以及多领域融合渗透,储能产业进入商业化初期,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提出,储能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储能项目广泛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成为能源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储能产业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在推动能源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储能产业上中下游

 

中国储能产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制造和生产,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中游主要是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产品的制造和生产。下游则涉及到储能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运营,如智能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并网、工业园区等。在上游领域,我国拥有丰富的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资源,但部分原材料仍需进口。在中游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国之一,但部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在下游领域,我国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尤其是在智能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并网、工业园区等领域。中国储能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普及,储能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同时,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将对储能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储能产业产销情况

 

储能产业产销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存在差异。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的储能产业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储能领域。此外,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发展储能产业,但总体规模和增速不及中国。从产业链分布来看,储能产业的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的制造和生产,中游主要是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产品的制造和生产,下游则涉及到储能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运营。在上游领域,中国拥有丰富的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资源,但部分原材料仍需进口;在中游领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电池生产国之一,但部分高端产品仍需进口;在下游领域,中国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尤其是在智能微电网、可再生能源并网、工业园区等领域。从企业角度来看,不同的企业在储能产业的产销情况存在差异。一些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上表现较好,产销情况较为理想;而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储能产业经营情况

 

储能产业经营情况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存在差异。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的储能产业经营情况相对较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中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产业链分布来看,储能产业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经营情况存在差异。上游企业主要受益于原材料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中游企业则受益于电池等产品的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下游企业则受益于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和商业模式创新。从企业角度来看,储能产业经营情况与企业的技术实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些具有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在市场上表现较好,经营情况较为理想;而一些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则可能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经营风险。

 

储能产业优点和缺点

 

储能产业具有稳定新能源输出、增强电网灵活性和突破传统能源模式等优点。它可以充分吸收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随机输出,并在需要时释放电能,实现新能源持续稳定输出,改善其并网运行质量,有利于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此外,储能可以在用电高峰期释放电量,在用电低谷期吸收电量,帮助电网应对用电负荷的变化,实现峰谷调节。这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和经济运行效率。储能技术也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和弃风、弃光问题的关键技术,是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必备技术。储能技术的发展能够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对建设健康的能源产出与消费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储能产业也存在一些缺点。目前针对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储能企业希望国家在政策层面能够真正出台一些可以落地的规定,并将储能政策真正纳入到电力体制改革中,使其成为法规,提高投资方的参与可靠性,并尽量减少投资风险。此外,储能技术仍需在能量密度、功率特性、成本、寿命、启动及响应时间等方面进行改进。目前尚未有一种储能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类场景,因此需要针对各类特定需求场景开发、选用适用的储能技术。另外,目前储能设备的容量相对较小,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同时,储能设备的成本较高,可能会影响其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最后,储能设备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缺乏有效的安全标准规范和消防安全评估不足等原因增加了储能电站的安全风险。例如,电池热失控有可能引发系统连锁反应事故,影响区域供电可靠性。

 

 

储能产业相关政策

 

从以下政策法案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政策层面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政策法案的出台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能源结构的转型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同时,这些政策法案也表明了政府对新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的关注和支持,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时间政策内容
2019年《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储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2021年《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旨在规范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其中明确提到,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逐步缩小代理购电用户范围。
2022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文件由国家能源局发布,旨在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其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储能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储能产业发展前景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成本效益等等。因此,预测未来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电池技术、超级电容器技术、储能逆变器等关键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功率特性、寿命等指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储能设备的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这将有助于提高储能产业的竞争力,并进一步拓展其在新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应用。从政策角度来看,各国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支持力度有望继续加大。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储能产业的发展,未来这些政策的实施和推广有望进一步加速储能产业的发展。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的普及,储能技术的市场需求有望继续增长。此外,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储能技术在工业、交通、商业和居民等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1章:储能行业界定及数据统计标准说明

1.1 储能的界定与分类

1.1.1 储能行业定义

1.1.2 储能行业分类

1.2 储能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

1.2.1 储能与储能电站

1.2.2 储能与动力电池

1.2.3 储能管理系统(ESBMS)与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

1.2.4 储能式UPS电源

1.2.5 分布式储能与微电网

1.2.6 发电侧、输配侧、用户侧储能

1.2.7 电力辅助服务

1.3 储能行业专业术语介绍

1.4 储能行业归属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1.5 本报告储能行业的研究范围界定说明

1.6 本报告数据来源及统计标准说明

第2章:中国储能行业PEST(宏观环境)分析

2.1 中国储能行业政治(Politics)环境

2.1.1 储能行业监管体系及机构介绍

(1)储能行业主管部门

(2)储能行业自律组织

2.1.2 储能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1)储能标准体系建设

(2)储能现行标准汇总

(3)储能即将实施标准

(4)储能重点标准解读

2.1.3 储能行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汇总及解读

(1)储能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汇总

(2)储能行业发展相关规划汇总

2.1.4 “十四五”规划对储能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1.5 “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提出对储能行业的影响分析

2.1.6 政策环境对储能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2.2 中国储能行业经济(Economy)环境

2.2.1 宏观经济发展现状

(1)GDP增长情况分析

(2)工业经济增长分析

(3)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2 宏观经济发展展望

(1)GDP增速预测

(2)宏观经济发展综合展望

2.2.3 储能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关性分析

2.3 中国储能行业社会(Society)环境

2.3.1 再生能源+储能系统部署或可降低碳排放量

2.3.2 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部署或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2.3.3 储能技术发展可促进碳排放交易

2.3.4 用电量增加用户侧储能市场需求有望增加

2.4 中国储能行业技术(Technology)环境

2.4.1 储能生产制造工艺及对比

2.4.2 储能的核心关键技术分析

2.4.3 储能研发创新性现状

2.4.4 储能行业相关专利的申请及公开情况

(1)储能专利申请

(2)储能专利公开

(3)储能热门申请人

(4)储能热门技术

2.4.5 技术环境对储能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3章:全球储能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前景预判

3.1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历程

3.2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政策环境

3.2.1 日本储能产业政策-从资金、技术、政策方面综合发力

3.2.2 美国储能激励政策-联邦层面和各州“双管齐下”

3.2.3 欧盟储能激励政策-发布电池战略研究议程,开展电池技术战略研究

(1)德国储能激励政策-技术研发资金支持和储能安装补贴

(2)意大利储能激励政策-财政补贴储能行业发展

(3)西班牙储能激励政策-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较大

3.2.4 韩国储能激励政策-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和电费折扣计划

3.2.5 英国储能激励政策-智能灵活能源系统发展战略

3.2.6 澳大利亚储能激励政策-集中于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商业模式、标准体系等

3.2.7 南非储能激励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

3.3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技术环境

3.4 全球储能行业供需状况

3.4.1 全球储能装机规模变化情况

3.4.2 全球储能行业细分市场结构

(1)抽水蓄能仍占绝对优势

(2)电化学储能保持增长态势

(3)电化学储能应用领域主要在用户侧

3.4.3 全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

3.4.4 全球储能区域市场分布

3.4.5 全球储能需求场景分布

3.5 全球储能行业市场规模测算

3.6 全球主要经济体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3.6.1 美国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1)发展现状

(2)发展前景

3.6.2 欧洲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3.6.3 日本储能行业发展状况

(1)发展环境

(2)发展前景

3.7 全球储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兼并重组状况

3.7.1 全球储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3.7.2 全球储能企业兼并重组状况

3.8 全球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布局案例

3.8.1 全球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对比

3.8.2 全球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布局案例

(1)特斯拉

(2)LG化学

(3)三星SDI

(4)sonnen GmbH

3.9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

3.9.1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趋势预判

3.9.2 全球储能行业市场前景预测

第4章:中国储能产业链梳理及上游布局完整性评价

4.1 中国储能产业结构属性(产业链)

4.1.1 储能产业链结构梳理

4.1.2 储能产业链生态图谱

4.2 中国储能产业价值属性(价值链)

4.2.1 储能行业成本结构分析

4.2.2 储能行业价值链分析

4.3 中国储能上游原材料供应市场分析

4.3.1 储能行业上游原材料供应市场概述

4.3.2 储能行业上游电池组材料市场分析

(1)正极材料

(2)负极材料

(3)电解液材料

(4)隔膜材料

4.3.3 储能行业上游储热材料市场分析

4.3.4 储能行业上游氢气制备市场分析

4.3.5 上游市场对储能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4.4 中国储能上游设备供应市场分析

4.4.1 生产设备概况

4.4.2 生产设备供应情况

4.4.3 生产设备需求情况

4.4.4 生产设备市场竞争状况

4.5 中国储能产业链上游布局完整性评价

第5章:中国储能产业中游市场供给分析

5.1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历程介绍

5.2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特性分析

5.3 中国储能行业参与者类型及入场方式

5.4 中国储能行业参与者企业数量规模

5.5 中国储能行业装机规模

5.6 中国储能电池产量规模

第6章:中国储能中游细分产品市场需求分析

6.1 中国储能中游细分产品市场结构

6.1.1 储能中游细分市场概述

6.1.2 储能中游细分市场技术成熟度对比

6.1.3 储能中游细分市场装机容量分布结构

6.2 中国机械储能市场分析

6.2.1 抽水储能市场分析

(1)抽水储能市场概况

(2)抽水储能技术分析

(3)抽水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4)抽水储能存在问题

(5)抽水储能发展前景

6.2.2 压缩空气储能市场分析

(1)压缩空气储能市场概况

(2)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分析

(3)压缩空气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4)压缩空气储能发展前景

6.2.3 飞轮储能市场分析

(1)飞轮储能市场概况

(2)飞轮储能技术分析

(3)飞轮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4)飞轮储能发展前景

6.3 中国电化学储能市场分析

6.3.1 电化学储能整体市场分析

(1)电化学储能市场概述

(2)电化学储能技术分析

(3)电化学储能市场现状

(4)电化学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6.3.2 电化学储能细分市场分析——钠硫电池

(1)钠硫电池市场概述

(2)钠硫电池发展历史与必要性

(3)钠硫电池技术分析

(4)钠硫电池应用领域分析

(5)钠硫电池发展前景分析

6.3.3 电化学储能细分市场分析——全钒液流电池

(1)全钒液流电池发展现状

(2)全钒液流电池优劣势分析

(3)全钒液流电池应用领域分析

(4)全钒液流电池应用前景分析

(5)全钒液流电池市场需求预测

6.3.4 电化学储能细分市场分析——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发展阶段

(2)不同类型电池定位及所处生命周期

(3)锂电池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分析

(4)锂电池需求预测

6.4 中国电磁储能市场分析

6.4.1 超级电容器储能市场分析

(1)超级电容器储能市场概述

(2)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分析

(3)超级电容器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4)超级电容器储能应用领域

6.4.2 超导储能市场分析

(1)超导储能市场概述

(2)超导储能技术分析

(3)超导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4)超导储能应用领域

(5)超导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6.5 中国化学储能市场分析

6.5.1 化学储能市场概述

6.5.2 化学储能技术分析

6.5.3 化学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6.5.4 化学储能市场发展前景

6.6 中国冷/热储能市场分析

6.6.1 冷/热储能市场概述

6.6.2 冷/热储能技术分析

(1)储热技术特性对比

(2)储热技术成本与经济性

6.6.3 冷/热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6.6.4 冷/热储能市场发展前景

第7章:中国储能进出口及对外贸易依存度调研

7.1 国内外储能产业技术及产品对比与差距/差异分析

7.2 中国储能行业进出口整体状况

7.3 中国储能行业进口状况

7.3.1 中国储能行业进口规模

(1)中国储能产品进口金额情况

(2)中国储能产品进口数量情况

7.3.2 中国储能行业进口价格水平

7.3.3 中国储能行业进口产品结构

7.3.4 中国储能行业主要进口来源地

7.4 中国储能行业出口状况

7.4.1 中国储能行业出口规模

(1)中国储能产品出口金额情况

(2)中国储能产品出口数量情况

7.4.2 中国储能行业出口价格水平

7.4.3 中国储能行业出口产品结构

7.4.4 中国储能行业主要出口目的地

7.5 中国储能行业进出口前景分析

7.6 中国储能行业对外贸易依存度分析

第8章:中国储能市场需求及产销平衡状况分析

8.1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8.2 中国储能行业供需平衡状况分析

8.3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第9章:中国储能产业下游应用场景需求潜力分析

9.1 中国储能下游应用场景结构

9.2 电力系统中储能需求分析——发电侧储能

9.2.1 发电侧储能概念

9.2.2 发电侧储能现状分析

9.2.3 发电侧储能竞争状况

9.2.4 发电侧储能市场前景

9.3 电力系统中储能需求分析——电网侧储能

9.3.1 电网侧储能概念

9.3.2 电网侧储能现状分析

9.3.3 电网侧储能竞争状况

9.3.4 电网侧储能市场前景

9.4 电力系统中储能需求分析——用户侧储能(家庭及工商业)

9.4.1 用户侧储能概念

9.4.2 用户侧储能现状分析

9.4.3 用户侧储能竞争状况

9.4.4 用户侧储能市场前景

9.5 电力系统中储能需求分析——可再生能源并网

9.5.1 可再生能源并网概念

9.5.2 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分析

9.5.3 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发展前景

9.6 电力系统中储能需求分析——辅助服务

9.6.1 辅助服务概念

9.6.2 辅助服务发展现状

9.6.3 辅助服务发展前景

9.7 通信运营商储能场景下的储能需求分析

9.7.1 通信运营商储能市场概述

9.7.2 通信运营商储能市场发展现状

9.7.3 通信运营商储能市场竞争状况

第10章:中国储能行业竞争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10.1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0.2 中国储能行业投融资、兼并与重组状况

10.2.1 中国储能行业投融资发展状况

(1)储能行业资金来源

(2)储能投融资主体

(3)储能投融资方式

(4)储能投融资事件汇总

(5)储能投融资趋势预测

10.2.2 中国储能行业兼并与重组状况

(1)储能兼并与重组事件汇总

(2)储能兼并与重组动因分析

(3)储能兼并与重组趋势预判

10.3 中国储能行业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0.3.1 储能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10.3.2 储能行业关键要素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10.3.3 储能行业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

10.3.4 储能行业潜在进入者分析

10.3.5 储能行业替代品风险分析

10.3.6 储能行业竞争情况总结

10.4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10.5 中国储能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11章:中国储能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11.1 中国储能产业资源及企业区域分布情况

11.2 中国储能行业区域发展格局

11.3 中国储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1.3.1 储能产业集群发展概述

11.3.2 储能产业集群案例分析

(1)长沙储能产业集群——先进储能材料

(2)大连市储能产业集群——储能电池

(3)山东淄博储能产业集群——光伏储能产业

(4)内蒙古储能产业集群——储能装备制造

(5)溧阳市储能产业集群——动力(储能)电池

11.4 中国储能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11.4.1 储能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11.4.2 主要产业园区案例分析

(1)四川成都简州新城储能产业园

(2)防城港经开区储能产业园

(3)湖南娄底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园

11.4.3 储能产业园发展趋势

11.5 中国储能行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11.5.1 江苏省储能行业发展

(1)江苏省储能行业发展环境

(2)江苏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3)江苏省储能行业市场竞争

(4)江苏省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11.5.2 广东省储能行业发展

(1)广东省储能行业发展环境

(2)广东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3)广东省储能行业市场竞争

(4)广东省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11.5.3 山东省储能行业发展

(1)山东省储能行业发展环境

(2)山东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3)山东省储能行业市场竞争

(4)山东省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11.5.4 安徽省储能行业发展

(1)安徽省储能行业发展环境

(2)安徽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3)安徽省储能行业市场竞争

(4)安徽省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11.5.5 青海省储能行业发展

(1)青海省储能行业发展环境

(2)青海省储能行业发展现状

(3)青海省储能行业市场竞争

(4)青海省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第12章:中国储能市场痛点及产业升级发展现状

12.1 中国储能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12.1.1 中国储能行业营收状况

12.1.2 中国储能行业利润水平

12.1.3 中国储能行业成本管控

12.2 中国储能行业商业模式分析

12.3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痛点分析

12.4 中国储能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路径

12.5 中国储能产业优化升级布局状况

12.5.1 中国储能信息化管理布局状况

12.5.2 中国储能数字化生产布局状况

12.5.3 中国储能智能化生产布局状况

第13章:中国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案例研究

13.1 中国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布局对比

13.2 中国储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发展布局案例(排名不分先后)

1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2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3 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4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5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6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7 深圳市华宝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8 江苏华富储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9 福建易动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13.2.10 深圳市超思维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企业发展历程及基本信息

(2)企业发展状况

(3)企业储能业务类型及产品介绍

(4)企业储能产业链布局状况

(5)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布局状况

(6)企业储能业务布局优劣势分析

第14章: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安全评估及风险防范

14.1 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安全评估

14.2 中国储能行业投资风险预警

14.2.1 储能行业技术风险

(1)研发失败的风险

(2)行业技术路线变化的风险

(3)产品技术迭代风险

14.2.2 储能行业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14.2.3 储能行业其他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2)原材料供应风险

14.3 中国储能产业供应链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第15章: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及市场前景预判

15.1 中国储能行业市场进入壁垒

15.2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15.2.1 中国储能行业生命发展周期

15.2.2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潜力评估

15.3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15.3.1 储能行业细分市场发展前景

(1)物理储能市场发展前景——“十四五”迎来加速发展期

(2)熔融盐储热市场发展前景——示范项目加紧落地,同期积极拓展新应用

(3)电化学储能——峰回路转,重启高速增长,呈现规模化发展大势

15.3.2 储能行业整体发展前景

15.4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趋势预判

第16章:中国储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策略与建议

16.1 中国储能产业转型升级策略与建议

16.2 中国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部分客户
下载订购协议


报告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SWOT分析法
- PEST分析法
- 图表分析法
-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 定量分析法
- 预测分析法
- 风险分析法
……
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 产业链理论
- 生命周期理论
- 产业布局理论
- 进入壁垒理论
- 产业风险理论
- 投资价值理论
……
数据来源
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
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
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
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

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研究过程综合考虑行业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历史数据、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


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供给端、需求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需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